原标题:小说常常是作者的自传
人们常说,小说常常是作者的自传,有一定的道理。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其中有他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小说中的贾宝玉有曹雪芹自身经历的影子,也是他理想的化身。胡适认为,《红楼梦》是曹寅之孙曹雪芹写的一部自叙性质的小说,换句话说,《红楼梦》作者即是小说中的贾宝玉。清朝同治时期的江顺治在《读红楼梦杂记》中提出:“盖《红楼梦》所记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所指如《金瓶》等书意在报仇泄愤也。数十年之阅历,悔过不暇,自怨自艾,自忏自悔,而暇及人乎哉?所谓宝玉者,即顽石耳。”倘若没有切身经历,曹雪芹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么真切的故事的。也就是说,作家应该对小说中人物以及环境有着深切的体验和研究,才能写出好的小说。当然,小说的语言技巧也需要考虑。
张爱玲的《小团圆》算是自传体长篇小说。她说:“我写《小团圆》并不是为了发泄出气,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深知的材料。”1927年的文学周报上发表了郁达夫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文中写道:“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又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作家既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作家。修养是什么呢?就是他一己的体验。作家要尊重自己一己的体验。”毛姆写了《人性的枷锁》,有着自传性质,只是搜集材料就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书中讲述了患有残疾的菲利普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其中谈论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理想,更像是毛姆在讲述和思考自己的人生。
对于作家来说,体验才是真实可靠的。有了真实的体验,才能写出比较真的小说。虽然小说都是虚构的,但故事要有现实依据,是在现实故事基础之上虚构的故事,情感也是真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空中起楼阁”式的虚构,总是让人感觉不真实。法国自然主义作家阿·法郎士的名言“所有的小说,细想起来都是自传”。歌德曾经说:“一个人最有意义的时期就是他的发展时期。”而所谓的发展时期就是具备丰富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时期,也是创作小说的素材积累时期。即便现在比较流行的畅销小说,也仍然有着作者自传的性质。写法医故事的作者有当法医的身份,写黑客故事的本身就是黑客,当然,写盗墓的不一定本身就是盗墓者,是查阅了大量盗墓资料之后,才开始着手写作的,里面的主人公有着作者自身理想化的影子。
萧红的《呼兰河传》、苏青的《结婚十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琼瑶的《窗外》等都算是自传性作品,其中的主人公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甚至就是作者在写自己,而不是虚构一个离谱的人物。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算是作者自传性作品,主人公有作者理想化的影子。当然,并不能说所有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作者自己,只能说是作者理想化的塑造,有作者理想化的身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并不是吴承恩本人,但寄予了吴承恩的理想,有他自己的主观意识投射,而且还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投射,算是一种理想化的化身。也就是说,作家在写作小说的时候,已经把主观自我投射到小说中去了,甚至把自己等同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只不过环境是虚构的,时间是虚构的而已。当然,还有作家在写自己,却明明宣扬优点,隐晦了很多毛病,尤其是写自传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不足为据,只能算是一种个人口述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
即便写科幻小说的作者,也仍然会把主观自我投射进去,让主人公经历一场科幻之旅,却最终还是展现自己的思想历程。其实,作者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不能无限度构思,也不能无限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以前的经历写进去,还会进行类比、移位、打散、重新组合等,就好像白日梦,接受潜意识的指引。而潜意识对于创作素材的应用类似于梦境中的片段组合,有灵感的参与,也有着随意性、暗示性、朦胧性、多义性特征。如此一来,作家把构思化成文字,表达出来,才会具备一定的艺术特征。当然,很多作家对自己写过的作品并不满意,甚至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构思得多,而写出来的少,甚至写出来的不及构思的十分之一,也就没办法直视了。当然,还有的作家自认为写得很好,已经完全表达了构思的内容,其实还是自恋和自大了。严格来说,作家无法完全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可以表达思想的一部分。当然,即便有的作家自认为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也会囿于自身的认知限度,显得有些片面了。
或许,这种片面和作家认识世界的片面性有关系。严格来说,每个人认识世界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毕竟,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那么谁认识的才是真的呢?其实都不真,都是片面性,文学就是要表现这种深刻的片面性,也就带有了作家个人思想的痕迹,当然会成为作家的自传性实验。要是读者在读小说中看到作家的思想痕迹,看到作家的心态,就会单刀直入,获得作者的创作初衷,也会学到很多创作的技巧,体会到构思的趣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