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致谢直接把老师“送走”?若崩扶棺,老师:别矫情别瞎编

作者:小悠 浏览数:0相关栏目:游山玩水

当我下载一本硕博生的毕业论文时,我会对他的致谢部分很感兴趣,因为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最容易看懂,而且也能快速对该作者以及他的导师信息获得一定的了解。

一般而言,无论用词华丽还是普通,致谢里的真实情感是文字无法遮挡的。所以如果一个人用心写致谢,能让读者走近作者,也能感觉到这个作者到底怎么样。其次就是,这部分内容往往会提到团队里的老师,所以在此也可以对作者的导师团队有个基本的了解,能快速知道他们是搞什么方向的。

在之前,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让不少人感到感动,他以自己求学的经历为主线,表达出一个大山里的穷孩子的求学之路之艰辛。但同时也给大家展示出一个,不怕吃苦,努力学习的“寒门士子”的形象。求学不易、环境不好,就自己克服,一直努力学知识,最终用知识给自己赢得一片光明前途。

读了他的致谢,让我们不仅了解到这一类学生的不易,也同样给读者一种励志和振奋的感觉,会让读者油然而生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顿悟,自此加倍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我想,这应该是黄国平的致谢内容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当然,不同的人的致谢风格是不同的,有人侃侃而谈,有人文采奕奕,有人长篇大论,有人一句话概之。

但大多都以“感情”路线为主,但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煽情”都会让人感动,也可能让人气愤。

比如,某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在毕业设计的致谢中非常感谢自己的指导老师,说什么一丝不苟的作风是自己学习的榜样(通俗,但大家基本上都会这样说,以示对导师的尊重),还有什么“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这些放在论文里怎么说呢,总让人感觉有点意外。

重要的是后边:遇到她之后,我犹如贱妾遇良人。我生当衔珠,死当结草。老师若病,我侍药;老师若崩,我当扶棺。

说的内容吧,让人读起来的确有点感动,但是这个用词是不是不太合适呢?把致谢写成了“生离死别”,险些就把老师当场“送走”了。老师读起来,真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说,但不说自己又会很难受。

一位网友看到这篇致谢,感慨:回想当年我的论文致谢,本来还想煽情几句,结果我导:致谢别矫情,没屁在那硬编。

是啊,估计那些被“崩而扶棺”的老师也想说这样的话吧?

说实话,读起来还真有意思。

但既然是致谢,就要好好写,其他的部分暂且不说,致谢应该是难度不大但最能展现一个学生的真实情感的部分。这部分最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造假”,但会有一些“借鉴”,有些学生想趁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文采,于是就会收集大量的古文典籍,能用则用。

所谓的“生当衔珠”“死当结草”不正是这种体现。

我还是觉得,要合乎时宜,把该写的写上去,基本上就够了。

首先就是自己的导师,无论你多么华丽的辞藻,都离不开一个主题——表达他对你几年来的照顾和培养。当然有时候也要学会审时度势,比如组里有大牛导师,怎么说也要“谢”一下。在你答辩的时候,人家评审专家可能不会很了解你做的是什么,但人家看你致谢这么有礼貌,而且是某某某的学生,那肯定会有助于你顺利通过答辩。

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某导师在团队里很讨人烦,自己的导师也是如此,这个时候该不该谢?我就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学生感谢了与导师A素来不和的老师B,导师A就直接在他的论文中圈出来“B对你有什么帮助?”。

最后,学生很困惑,自己进退两难。但也不得不按照老师的意思把一些名字删掉。

所以说,致谢也要搞清楚目的、谢谁、如何写以及写多少。最好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不是“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