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清朝的科幻小说,真的挺科幻的)

作者:小悠 浏览数:0相关栏目:热门资讯

原标题:清朝的科幻小说,真的挺科幻的

时光编辑部 | Cocteau

如果我说鲁迅和梁启超和中国科幻有着很深的关系,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描述本身就挺科幻的。

如今当我们提到中国科幻时,刘慈欣是绝对绕不开的人物。

作为现如今科幻文学的中流砥柱,刘慈欣自然代表的是中国科幻的现在,那么中国科幻的过去又是如何?

玛丽·雪莱

从1818年玛丽·雪莱对朋友讲出《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到如今,科幻的历史满打满算不过200年出头。科学幻想,是标准的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后诞生的产物,是冰冷机械与浪漫幻想的结合。

而中国社会在满清时代的封闭与落后,延缓了工业革命进入中国社会的进程,这也让科幻思想涌入中国比西方晚了近90年。

好在我们赶上了。随着科幻文化在中国的扎根发芽,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幻熟悉、感兴趣,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的本土科幻小说、电影、游戏。

借着世界科幻大会这一SF顶级盛事在中国成都召开,我们分两期和大家从头细说,走过100年的中国科幻。

科幻小说救不了的大清

落后的晚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打开了国门,各种新思潮、新技术涌入社会,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科幻文化。

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试图从方方面面改良落后的晚晴,而将科幻介绍进入中国的第一人正是梁启超。

1902年,梁启超将法国著名科幻文学家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少年漂流记》翻译成18回的章回体文言文小说介绍到中国,这便是中国第一部被引进的科幻小说《十五小豪杰》。

《十五小豪杰》

梁启超还评价道:此书寄思深微,结构宏伟,读者观全豹,自信余言之不妄。

所以这本小说和他以往的作品比,但有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色彩,想必这是他选择最先翻译此书的原因之一。

没过多久,五四运动爆发,“赛先生”被大力推崇,很多国外的优秀科幻小说被翻译为中文。

鲁迅

大家熟知的鲁迅,就曾在日本留学期间,将读到的多部凡尔纳所著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游记》《北极旅行》等,由日语翻译为中文。

不过此时因为外语能力不足,鲁迅有不少误译的部分,并且将其改编为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对原文有所增删,他后来回忆时也提到:“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

而中国第一篇原创科幻小说,则是笔名“荒江钓叟”载于期刊《绣像小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

《月球殖民地小说》

小说共三十五回,结合了很多其市民小说的元素,讲述湖南人龙孟华报仇杀人后携妻逃往广东,但两人失散,龙孟华逃往日本,在日本人玉太郎的帮助下乘坐热气球周游世界,寻觅家人,九死一生的故事。

听剧情好像除了热气球环游世界不够科幻?

但这可不是一般的热气球,这气球堪比豪华套房,有客厅有餐厅还会自动驾驶。而且故事后半段龙孟华得知,自己的儿子有月球人的血统,便开着热气球冲出大气层,去月球找儿子了。

可惜的是,如此脑洞大开、情节有趣的第一本中国科幻小说最终还是烂尾了,三十五回之后没有继续连载。

还有位重要人物可以和大家聊聊,晚清翻译家徐念慈。

徐念慈

他与友人创办了出版机构小说林社,这便是著名的小说杂志《小说林》的前身,其翻译、刊载了大量文学作品,对近现代中国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徐念慈大力提倡“科学小说”,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文化。1904年,由其翻译出版了日本科幻小说《新舞台》,时隔一年又推出了美国科幻小说《黑行星》。

此外,徐念慈还推出了原创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本身是戏仿之作,但也饶有趣味。

《新法螺先生谭》

主角法螺先生将肉身与灵魂分开,灵魂在各大行星上学各种绝活,换脑、脑电术各种超前的概念被引入,都指向腐朽的晚清王朝,该醒醒了。

可惜徐念慈因胃病缠身,年仅34岁便离世。

到了民国,鸳鸯蝴蝶派小说大行其道,科幻小说的内容大多太过天马行空,只有对西方先进技术的皮毛想象,很难有真正系统化的著作诞生,影响力式微。

不过也不难看出,在晚清和民国初期的科幻小说,有对传统世俗小说的改良,也有不少借科学幻想教化国民,改良社会的愿景。

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科幻小说,就包括大家熟知的作家老舍先生,于1932年出版的《猫城记》。

《猫城记》

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讲述在火星探险时火箭坠落,却在这里发现了半人半猫生物居住的猫人国。在游历过程中,“我”迷上了迷叶,丧失了尊严和思想,这里的文明也跟着退化。

故事的隐喻非常明显,情节和细节也都是对现实中国社会的批判。

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战争题材的科幻小说也逐渐多了起来。有必要和大家提及的,是顾均正结合了谍战背景的《在北极底下》系列。

萌芽时期的科幻电影

和科幻小说的蓬勃发展相比,早期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要困难得多。

目前有据可靠的第一部中国科幻电影,是导演杨小仲于1938拍摄的《六十年后上海滩》。

按照现在的说法,影片是穿越题材,讲述两名公司职员小韩和小刘得了顽疾,无奈之下要求医生将他们的身体麻醉冷冻起来,等未来医学昌明了再解冻医治。

这一等就等到了六十年以后,在这里他们遇到各种新奇科技,什么可以控制天气,视频对话、机器人等等,描绘的还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

可惜的是,这部孤岛时期电影,因为战争等原因没有保存下来,只留下一张海报和为数不多宣传物料,对影片能有简单的了解,颇为可惜。

杨小仲导演另外一部《化身人猿》,也有较强的科幻色彩。

影片于1939年上映,讲述科学家胡祥林发明了可以把人变成猿猴的药物,还想继续研究,不曾想让自己全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影片从片名就不难看出受到了《金刚》和《化身博士》的双重影响,倒也可以视为中国怪兽科幻电影的鼻祖。

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科幻电影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拍摄电影所需要的工业体系支持,是小说创作不能比拟的。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环境稳定,工业水平提高,科幻电影才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时期。

而科幻小说也迎来了全新的创作局面,无论是美学风格还是思想表达,都与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之后再和大家详聊。

中国科幻百年,正值世界科幻大会成都开幕,好集了也为大家推荐两款中国科幻的两款产品,大家可以码上了解。

一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摇篮《科幻世界》杂志推出的限定版味觉增刊,包含大会吉祥物熊猫手办、手机支架、创意丝带等,甚至还包含了两瓶郫县豆瓣酱!堪称舌尖上的“科幻世界”。

另一款则是刘慈欣经典科幻作品《三体》的官方艺术插画集,展示属于中国的多样科幻世界。

-END-

“改编余华的小说成为电影剧本,不是一个简单翻译的过程”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